濁度儀的校準頻率需根據使用環境、儀器類型及測量精度要求綜合確定,校準方法則分為單點校準和多點校準兩種,具體如下:
  一、校準頻率的確定原則
  1.常規環境(實驗室/穩定水質)
  -每3-6個月校準一次:適用于環境溫濕度恒定、無電磁干擾、水質變化小的場景(如實驗室分析)。
  -每月校準一次:若實驗對精度要求較高(如科研項目),需縮短校準周期。
  2.工業環境(自來水廠/污水處理廠)
  -每1-3個月校準一次:水質和工況可能變化,且傳感器使用頻繁。
  -每月校準一次:水質變化較大的工業廢水處理場景,需保證數據準確性。
  3.惡劣環境(野外/河流湖泊監測)
  -每1-2個月校準一次:面臨溫度、濕度變化大,灰塵多等條件。
  -特殊情況后立即校準:如暴雨、洪水導致水質急劇變化,事件過后需及時校準。
  4.其他情況
  -新儀器啟用或大修后:首回使用前或維修后需校準。
  -數據異常時:若測量結果偏差超出允許范圍,需立即校準。
  二、校準方法的選擇與操作
  1.單點校準法
  -適用場景:測量范圍較窄的水樣或對精度要求不高的情況。
  -操作步驟:
  1.準備標準溶液:使用經認證的Formazin標準液(如零點:去離子水≤0.02 NTU;低濃度點:0.5-1 NTU)。
  2.測量并記錄:將標準溶液倒入比色皿,用濁度儀測量并記錄數值。
  3.調整儀器:根據測量結果,對照標準液的標度值調整儀器,確保偏差在允許范圍內。
  4.清洗比色皿:測量完成后及時清洗,避免殘留物影響下次測量。
  -校準頻率:通常建議每月一次,或每使用200次后進行。
  2.多點校準法
  -適用場景:對測量精度要求較高的情況,可消除示值系統誤差和線性誤差。
  -操作步驟:
  1.準備標準溶液:至少兩個不同濃度的標準液(如低濃度點:1 NTU;高濃度點:5-10 NTU),濃度比差不宜過大(約為1:2)。
  2.測量并記錄:分別用濁度儀測量兩個標準溶液的濁度數值,并記錄下來。
  3.輸入數據并擬合曲線:將記錄的數據輸入到
濁度儀的校準程序中,程序計算出標準曲線后完成校準。
  4.驗證校準效果:用未參與校準的標準液(如3 NTU)驗證,若偏差≤±0.1 NTU(針對0-10 NTU量程),說明校準有效。
  -校準頻率:根據使用環境調整,污染較嚴重的水樣(如地表水)建議每1-3個月校準一次。
 

 
  三、校準注意事項
  1.標準溶液的選擇:
  -使用經認證的Formazin標準液或替代標準液(如StablCal),確保濃度點覆蓋量程范圍。
  -標準液需在有效期內使用,避免陽光直射和劇烈震蕩,使用前需恒溫至傳感器工作溫度(±1℃內)。
  2.校準前的準備:
  -清潔傳感器光學窗口和流通池,去除表面附著的顆粒物或生物膜。
  -檢查光學表面是否有劃痕,如有需更換元件。
  3.校準后的維護:
  -記錄每次校準的曲線參數(如斜率、截距),形成趨勢圖,跟蹤儀器穩定性。
  -若發現高濁度段測量偏差突然增大,需立即校準。